俗话说,顺势而为,时势造英雄。意思是,人要认清形势并顺应形势的变化,而不是逆潮流而动。
水利行业的从业者也要看清水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工作重心。这里的七上八下不是月份的概念,是水利行业今后的七个朝阳产业方向和八个夕阳产业方向。
水利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国民经济是一样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继农业一产主导阶段后,以大老粗式的建设为特征的二产主导阶段也已经过去,今后要进入三产主导的高层次高质量发展阶段。水利行业也一样,总基调是工程建设为主转为管理服务为主,相应地存在细分行业的上升和下降变化。
先说下降的八个行业:
1、调查:随着监测体系的完善及遥感等信息化工程的推进,所获得的大数据基本满足管理需求。水资源和水环境等的调查基本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监测系统就能短时间实现,野外调查最多是现场校核。
2、评价:如果谁还在做水资源水环境评价工作,尽快改行,因为随着信息技术、智能化、模型产品的不断研发,动态的水资源水环境评价工具很快就会推广。那时,不是每十年轰轰烈烈搞一次评价,想什么时候做,几个小时就能运算并打印出报告。
3、规划:现在讲究一张图,而且都到和了,一张蓝图干到底。而且大部分工程建设已经完成,今后是空间管控,规划的任务就不会很多,搞规划的同行们赶紧想办法另谋高就。
4、设计:这里指传统水利工程的设计,包括堤防、水库、灌区、调水等。还抱着这些资质吃饭的,估计10年内就要挨饿。
5、环评:工程越来越少,环评工程师们赶紧转型,搞后评估或河湖修复都行。
6、监理:个人是第一批国家工程监理工程师,可惜,一个工程都没监过,监理工作的好时光就要过去。
7、材料:这里指传统水利建设材料,钢铁、水泥、能源、化工等,指望水利建设消纳这些过剩产能不现实。项、项工程估计都是最后一哆嗦了。
8、管理:这里指传统工程的运营管理人员。例如灌区管理处、水库管理处等。科技水平低时的劳动密集模式将逐步被摒弃,随着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人员会越来越少。很多灌区管理人员都在老化萎缩就是一例。
再说上升的七大行业:
1、工程安全:我国水利工程大多上世纪60-70年代建的,老化问题突出,如何进行安全鉴定、安全维护、除险加固、科学退役等都需要研究。
2、调度技术:数十万座大小水利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就是今后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前调度不系统不全面,顾此失彼,除了防洪有规则(还是一个死汛限的幼儿园级规则)外,其他基本没有规则。现在,要考虑防洪、发电、生态、环境、供水等,需要好好研究调度包括群调度的技术。这里说调度经济学是因为调度的目标函数是经济效益,生态保护、环境安全、供水保障、防洪安全都是硬约束。
3、管理科学:水的管理是一门社会科学,核心是法学,就是建立法律规则(制度、方案、标准等都属法律体系),让每一个用户都知道不能干什么,如非法打井、过度用水拦水、非法排污、违规占地等。我国的水法律体系还很粗,不精细,需要重点加强。管理还涉及到水资源分配的社会公平性、弱势群体保护等。虽然有河湖长制,但今后水资源管理肯定要逐渐走依法管理的道路。
4、生态技术: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将继续深化。鱼道设计和施工、河湖生态化景观岸线建设、栖息地保护和修复、生态友好的水轮机应用、小水电生态化改造等。如果文章做大一点,可以研究例如以水定城定产的城市化和产业化科学方案等大策略,把水的站位前提到社会经济发展之前,由马后炮变成马前卒,而不是跟着社会经济屁股后面被动地应对和后恢复被破坏的生态。
5、监控及信息化技术:水治理的现代化需要高精度的实时管控体系建设。包括大气水、雨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等立体监控及供用耗排的全过程监控。
6、预测预报技术:今后水利行业要实现“四化”,即“管理数字化、工具产品化、决策智能化、时空精细化”。在监控基础上,做模型产品是主要任务,模型要面向未来,有预测预报能力;要面向应用,有决策支撑能力。没有这两个功能的模型或平台再先进也是废品。
7、风险管控技术:随着未来气候变化的加剧,水风险越来越突出,谁能完善风险管理,未雨绸缪,谁就掌握主动权,因此,风险预测和管控防御技术需要好好研究。
以上所谓的“七上八下”都是个人瞎凑在一起的浅见,依此规划个人事业轨迹者,后果自负!嘿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