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国际AI系列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

本文将从安防、金融、医疗、通信和交通等五个方面介绍中国内地的人工智能产业的行业应用。本文节选自年12月17日发表的《海通国际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为“海通国际AI系列”的第三篇连载。

安防:被动监控到主动识别

“AI+安防”是人工智能技术市场渗透最快、产业份额最大的垂直应用领域,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年以来发展迅速,年预计市场规模将会达到亿元人民币。中国在智慧安防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智慧安防以智能芯片、算法模型为底层基础,基于机器学习、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开发出智能摄像头、人脸识别门禁、巡检机器人等终端应用,为公共和私人部门提供智能安防解决方案。已经落地的项目包括平安城市、智慧监狱、智能卡口等。

“AI+安防”的主要产品为视频监控,主要功能领域为公安布控,同时不断向社区、家庭领域拓展。AI摄像头替代了过去由人工调取监控进行辨认的枯燥繁琐的工作,改为由电脑实时动态识别并追踪,大大提高公安布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公共空间安全性。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员流动复杂频繁,对通过智慧安防产品和解决方案辅助公安布控有巨大的需求。根据艾瑞咨询数据,年AI摄像头在公安新建监控系统中的渗透率为16.6%,在存量系统中的渗透率仅为0.4%。

中国“AI+安防”市场从年开始爆发式增长,至今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部分产品已有一定成熟度,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少数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已逐渐体现,行业集中度正在提升。

金融:竞争日趋规范有序

人工智能在金融业应用广泛,行业渗透率高,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年中国金融场景的人工智能投入规模达.7亿元,年预计将达到.4亿元。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科技企业共同参与,银行、金融科技企业和保险公司是其中最活跃的投入者。

现阶段,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集中在风控监管和客户管理方面,同时在运营和产品提供方面也不断有突破,主要落地场景如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ProcessAutomation,RPA)等。金融机构自身产出的海量数据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金融科技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信用风险和借贷成本,使金融机构能够覆盖更多长尾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同时优化风控模型,降低员工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AI+金融”的出现为金融业引入了更多竞争。虚拟银行和互联网券商等新型金融机构瞄准零售客户,改变消费者习惯,导致行业重构,其轻资产、低费率的特点降低了金融业准入门槛,在发展初期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冲击。近年来,传统金融机构积极转型,通过自主研发或合作、收购相关科技公司,探索金融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全新商业模式。时至今日,金融科技竞争格局初步形成,行业日趋稳定,市场规模增速有所放缓。另外,受P2P网贷爆雷影响,政府监管在逐步加强,行业发展愈益规范。

医疗:机遇与挑战并存

智慧医疗运用了包括机器视觉、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在内的大量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在疾病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等方面有丰富的应用潜力。在诊断方面,智能医学影像设备识别并标注病灶,辅助诊断,提高医生的读片准确度;在治疗方面,大数据+知识图谱分析病患术前术后风险,手术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缩小创口,提高复杂手术的精确度,此外还使远程手术成为可能;在药物和疫苗研发方面,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通过干预化合物筛选与合成、小分子药物晶型预测等核心步骤,辅助药物研发,大大缩短开发周期;其他应用还包括电子病历、远程问诊、基因测序、疾病风险预测等。

中国“AI+医疗”起步相对较晚,商业化偏低,但近年来增长迅速。年市场规模达1.62亿元人民币。亿欧数据预计-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1.4%,进入爆发期(图1?16)。但智慧医疗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现阶段产品同质化较严重,主要集中在智能医学影像设备上;另一方面,由于基因、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等医学数据对隐私保护和伦理规范的要求更高,“AI+医疗”在数据获取上有一定难度,同时产品研发周期长,且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审批程序。此外,具备人工智能和医药领域跨专业技能的人才也非常短缺。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大、医疗资源仍然稀缺的背景下,“AI+医疗”能提高诊断效率和精确度,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减少基层医疗专业人员短缺和超负荷工作的现象,今年更是在抗击新冠肺炎和复产复工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政策上获得大力扶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专题1?1:人工智能在抗疫与复工复产中发挥的作用

“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习近平

监测与追踪:在人流密集地区,通过计算机视觉实现自动体温监测,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不阻碍人流移动,提高通行效率。在发现确诊病例后,通过手机移动、位置信息等精准排查并追踪密切接触者,隔离高风险人员。

检测与诊断:利用算法模型对疑似病例进行核酸检测,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量,及时收治病患,降低社区接触传播风险;利用智能医学影像,辅助分析患者肺部CT影像,定位并测量病灶,提高诊断精确度,缩短问诊时间。

治疗:结合病患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自身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预测方案针对不同人群的潜在风险。

疫苗与药物研发:进行基因测序和识别病毒蛋白,加速疫苗和特效药物的研发。

后勤与物流:在疑似和确诊病例隔离期间,由递送机器人实现送餐给药等无接触式递送;服务机器人对污染区域完成全面清洁消毒工作,降低二次感染风险;仓储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24小时运转,保障封锁地区居民日常所需生活物资的供应。

复工复学:视频会议、线上办公等软件协助各单位在疫情期间远程办公,恢复生产;智能助教、AI教学终端等协助教师开展线上课堂,使学生在家也能进行远程学习。

通信:5G与人工智能的相互赋能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最重要的应用。中国是世界范围内5G技术的领跑者。年,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各电信运营商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5G基站和网络建设,标志着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年以来,人工智能被纳入“新基建”范围,各部委加快推进包括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在内的人工智能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近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披露,截至年10月,中国已建成5G基站超70万座。预计-25年间还将新建约万座(图1?17)。

5G将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与人工智能相融合,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比前代通信技术更快的传输速度、更海量的传输数据和更安全的传输过程。在网络资源分配方面,利用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学习、蚁群优化找到分配最优解;在流量分类方面,通过对流量大数据进行模式学习,提高传输效率;在业务预测方面,基于神经网络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等进行预测,协助5G网络的自动化调度。5G技术由于结合了复杂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需要依赖人工智能以实现自主配置和优化,并提升频谱利用率和网络覆盖率。

人工智能在优化5G性能、提升5G智能化水平的同时,5G又以其自身性能(高速、安全的传输海量数据)反哺人工智能基础层建设,并助推新一代人工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

交通:建立城市交通大脑

“AI+交通”通过分布在城市各道路节点的传感器和摄像头,采集人流、车流轨迹等动态交通信息,上传至囊括了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数据建模平台和决策平台的PaaS云服务交通大脑中,基于深度学习、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出交通智能解决方案,最终输出的应用功能包括信号灯管控、车流调控、智能调度、高峰预警、实时导航服务、公交线路优化等。

与公安领域的应用主要侧重于人脸识别和实时追踪的功能不同,“AI+交通”侧重于对异质交通信息的处理分析,以便对人流车流进行引导和对可能到来的高峰进行预测,最终提高交通效率,缓解拥堵。

目前,“AI+交通”领域主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尚未显现,集中度较低,但进入壁垒高。智慧交通围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其试点和应用需要整合包括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不同部门的资源,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部门间信息、数据沟通不畅,进展较为缓慢。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人口向中东部较发达地区集中,主要城市人口密度变大,对城市智慧路网系统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

*以上报告节选自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于年12月17日发表的研究报告。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完整报告。

海通国际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kongxingye.com/jkhyjs/26843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