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期在工程一线从事桥梁工程检测监测,先后负责完成余座桥梁检测、20余座特大桥梁的施工监控;
他带领团队昼夜奋战,结合工程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索力-线形优化系统、施工监控信息化系统等成套技术;
他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推动桥梁建造技术进步为导向,实现了索力、外观病害的综合自动化检测。
人物简介
▲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研究院院长王龙林
王龙林,男,汉族,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研究院院长、兼任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多年来致力于桥梁检测监测及安全评定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在桥梁无损、无人、精确检测技术、大跨复杂桥梁结构监控监测与健康诊断方向开展持续研究,开发了多种桥梁检测技术,为保障广西乃至我国的桥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安全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广西,每一座重大型桥梁的建设,每一条运输要道的修筑,几乎都离不开广西交科集团的身影。这家在广西乃至全国交通运输系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年,它的成立与壮大,凝聚了无数交科人的心血。
现任广西交科集团桥梁工程研究院院长的王龙林,便是这无数交科人中的一员。
去采访王龙林时,正逢阴雨。记者把车停在广西交科集团门口后,便拎着采访包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走进产业园区。园区里的每一栋办公楼都刻上了它深厚的企业文化烙印。王龙林所在的办公楼叫“智敬楼”,跟旁边的“智业楼”一同寓意着广西交科集团“爱岗敬业”的文化和精神。
王龙林本人,亦是如此。
从毕业进入集团的那天起,他参与和主持检测的大大小小桥梁就有上百座。“基本上整个广西片区桥梁的检测,包括刚刚施工完成的验收检测,和正在运营过程中的,看它是否出现安全问题了,使用性能、荷载能力是不是有衰减,我们都会做运营期的定期检测。”
王龙林是个一米九的高个子,这样的身高在广西很少见。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他虽然长得高,但是却没有压迫感和距离感,聊起天来就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大男孩”。
这个“大男孩”在桥梁工程行业里的风风雨雨,全都刻画在那一座座有着他检测身影的桥梁上。
1
全身心投入,做桥梁工程的“安全卫士”
年,是王龙林跟桥梁工程结下缘分的第一年。这一年他十九岁,只身一人从全州远去吉林上大学。他说,“我们南方这边很少看到雪,就想到北方看看鹅毛大雪堆到膝盖上怎么样的一个感觉。”当时的他心愿很单纯,也没想到自己这桥梁工程的专业一念便是9年。
9年的学习生涯让他对桥梁工程检测有了很深的认识,在博士毕业之际,王龙林经历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有一回,他和吉林轻轨拱桥的建设团队一起到施工现场进行桥梁检测,那时候正好是吉林的冬天,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也要赶工程进度。工人施工到哪里,他就要跟着检测到哪里,连续两天两夜都没合过眼。“我拿过去用来测试数据的笔记本电脑液晶屏冻得都快看不清了,到了后面拿鼠标的手动都动不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龙林挖苦着说道:“那时候我们大概就像被烤熟的小红薯一样,脸被冻得通红通红的。”
“工地上的很多事情,经常都要熬夜干。”还在求学期间的王龙林就深刻体会到了,但是这个“苦”他能扛得住,也清楚这是做桥梁检测工程该吃的苦。完成了学业,他回到了广西进入了交科集团(前称叫“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负责广西、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的桥梁检测。接触的桥梁多了,他发现每个省份的地理特点造成了桥形类型的多样化,像广西的石灰岩地质适合建拱桥,贵州多峡谷适合建距离峡谷底端几百米高的斜拉桥、悬索桥。
▲王龙林在主持世界第一拱平南三桥施工监控项目
面对多种类型的特大桥、复杂结构桥梁的施工监控,王龙林要做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整个建设过程的控制计算。复杂结构的桥梁是先把墩立起来,再从两边一节一节地往中间拼接,用他们的说法叫“合龙”,如果控制不好,两边线形高低不一样就会导致中间出现大错台。合龙有一个精度要求,两个桥板的错位偏差不能超过两厘米。从理论值到现场检测,王龙林需要一节一节桥梁去测试,通过现场测试看它跟实际要求的差别有多大。如果某一节差别太大,他就要通过计算算法进行纠偏,通过三四个节段把桥梁的偏差慢慢调回来,将桥梁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他坦言,“自己就是桥梁工程中的安全卫士。”能够做桥梁工程的“安全卫士”,王龙林也乐在其中。
2
不断创新技术,为各项重大型桥梁建设献力
年,进入广西交科集团的王龙林跟着公司技术团队参加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监控。在跟技术团队检测桥梁建设时,王龙林发现海上的大型节段浮吊承受的吨位虽然很重,起吊速度很快,但珠海的气候变化多端,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桥梁节段产生较大变形,节段的预留孔跟桥墩上支座的预留孔对不上,导致节段没办法落到支座上。那次是王龙林头一回在桥梁工程建设中发现这个问题,也是头一回做米这么长的桥段。当时他的心里摸不着底,只能组织技术团队一起日夜奋战,和成员们商讨、测试,力求算出解决受温度影响桥梁变形问题的技术算法。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王龙林花了1个月的时间,最终研发出了解决国内最大米大节段钢箱梁整体吊装施工控制难题的技术。
虽然是初出茅庐,刚刚迈入“桥梁安全卫士”的行列,但王龙林不畏艰难,总是迎难而上,不断创新技术,用专业的技术能力打开了自己的桥梁工程技术研发之路,也渐渐打开了自己在广西的桥梁检测印记。
年8月,被誉为“世界第一拱”的平南三桥在平南开工建设,王龙林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平南三桥的施工监控项目,有了之前在港珠澳大桥的监测经历,王龙林在平南三桥建设初期很早就发现了温度差引起的桥梁变形问题,在温度变化一度拱桥的高度就变化一厘米的情况下,他需要对吊装施工实施24小时不间断精准数据的观测。原来的数据观测需要人工用仪器去对应一个点一个点监测,整座桥测下来至少需要两个小时。而且一监测就要连续监测72个小时或96个小时,用人眼天天去看根本受不了。这样观测出来的数据已经受到了温度变化的影响,没有对比性,可采用性也不高。
桥梁建设每一天都要施工,工程进度不能被拖慢,王龙林意识到必须要研发一套能够快速采集数据的系统。想到就要干出来。他着手和团队成员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系统和测量机器人开发监测技术,用到实际工程中不断打磨、修改,来来回回打磨了3个月后,终于开发出能够主导建立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监测与控制的成套技术软件和装备。有了这套软件,只要在现场把仪器架好,通上电,接上传输设备,王龙林就可以坐在办公室里远程控制它,通过自动化采集把所有的数据收集反馈回他的手中。
▲王龙林(左四)与桥梁检测监测技术创新团队
在之后的整个平南三桥施工建设中,这套技术都贯穿其中使用。它除了能在平南三桥中使用,王龙林告诉记者只要涉及到监测监控的桥梁都可以使用。新的世界第一拱马上就要到来,要建在南丹到下老的高速公路上。王龙林兴致高昂地说,到时候这套监测软件也可以用到其中,再次发挥它的功用。
3
应对事故频发,建立多种应急检测评估技术指南
“我来单位后碰到过很多起应急检测事件。”做桥梁工程检测,这也是王龙林时常碰到的事。说起应急检测,王龙林的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回忆起自己做的第一个应急检测,当时是在东兴越南口岸,原来叫做中越北仑河大桥。那座桥就是台风入境后上游的挖沙船冲下来撞到大桥,桥梁被撞毁堵住,海港口岸有很多通关车辆,特别是进口出口的货物堆积着运不出去。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王龙林必须要快速地去检测评估它的受损程度,评估后才能告诉检测工程师该怎么修复。
类似的事件还有防城港的铁山港跨海大桥,以及某些高速公路上的天桥、跨线桥,都出现过桥梁被撞伤的事故。处理了这么多桥梁突发事故应急检测,此时的王龙林想到需要建立一套应急检测评估技术指南,这样检测工程师按照他的检测评估技术指南,就能以更快的速度知道在现场需要去检测哪些项目和指标。相当于把他累积的经验固化下来,让检测工程师快速地做出修复判断。
除此之外,在桥梁建成还没正式通行前的检测也会碰到重大缺陷应急检测。王龙林就主持过南宁外环高速大冲邕江特大桥重大缺陷的检测,从检测到后面整座桥梁处理完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桥是一个整体,你牵一发是要动全身的,可能你动到这里就会影响到别的地方,中间的风险很大,所以需要把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出应对方法。”王龙林的脸色很是严肃。
▲王龙林在主持南宁外环大冲邕江特大桥缺陷处治检测监控项目
在工作中,王龙林常常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他和工人们一起钻进集装箱里避过雨,也因某种特殊原因被偏激的村民堵在村口过,更在零下十几度的施工现场好几个日夜没合眼过。但他从不抱怨,觉得自己能够参与到一些民生工程和世界级的工程,并在其中解决问题,达到了不错的效果就很值得。“每次回头再来看,就觉得做这样的工作很有成就感。”他欣慰地说。
采访结束时,他将记者送到楼下,便赶车去梧州出差。那时候天空中还飘着毛毛细雨,他步履匆匆,丝毫没影响他赶路的进程。
TIPS:主要科研成果及荣誉
王龙林10余年来长期在工程一线从事桥梁工程检测监测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工作。先后负责完成余座桥梁的检测、20余座特大桥梁的施工监控工作。
他主持了世界第一大跨径拱桥平南三桥施工监控项目,主导建立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监测与控制成套技术,解决了超大跨径拱桥拱肋吊装控制工程技术难题;负责港珠澳跨海大桥04标段桥梁施工监控项目,解决国内最大的m大节段钢箱梁整体吊装施工控制难题。
他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推动桥梁技术进步为导向,在“桥梁智能、高精度感知关键技术”方向自主创新,发明了桥梁缆索高精度无损检测成套技术,实现了索力、外观病害的综合全自动化检测,解决了索力测试精度差、人工检测影响交通、安全风险大、成本高等难题。成果经中国公路学会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第八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项目金奖。年,王龙林荣获广西第十五届青年科技奖;年,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团队)奖。
完
文丨马丽婷
视频丨吴海涛
内容来源丨图文编辑北京科技报社广西办事处
欢迎朋友圈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