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被安装了监视器小心那些泄露你隐私的A

如果让你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出门,你会选择什么?每天与你接触最多的随身物品,会是什么?相信很多人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手机。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很多行为已经和手机捆绑在了一起,手机更像是我们形影不离的好兄弟。可是你的手机安全吗?

近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近期在“净网”专项行动中通过监测发现,多款民宿、旅游类移动应用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违反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提醒广大手机用户谨慎下载使用违法违规移动应用,避免受到安全威胁。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要防范的不止是新冠肺炎入侵身体,还要为自己“形影不离”的好兄弟——手机防范非法采集个人信息的APP。

隐私泄露屡见不鲜,诈骗案件频发

在互联网诞生初期,《纽约客》曾有一句闻名全球的俚语:“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而30年过后,实名制已经在生活中普及。以互联网为依托的APP在出行、住宿、社交等多个领域因需确认个人身份信息均要求实名,不少游戏也会推出防沉迷系统强制要求实名。有网友调侃道:“现在狗都知道你是谁。”

今年三月,甘肃的王先生接到某平台贷款客服的电话,客服告知王先生之前申请的元贷款因扣除手续费实际到账元,现需王先生将元返还到指定账户后,公司会重新将元转入王先生的账户。

王先生之前确实通过该平台APP贷过款,所以当对方说出一系列信息后王先生就放松了警惕,选择了相信。后王先生被客服以退还贷款、备注账户名有误等为由诱骗,向指定账户合计转账3.8万余元。

“很明显,该网贷平台的数据疑似遭到泄露,被泄露用户都存在遭到诈骗的风险;而这种知道用户信息的‘精准诈骗’,往往也是用户最难提防的。”业内人士指出。

骗子会通过非法渠道获得个人信息,对个人进行“量身定做”的精准诈骗,这种骗术越来越难被当事者识破,因为骗子往往能够准确地说出当事者一些较为私密的信息,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事后平台进行澄清,确实存在不法分子冒充网贷平台工作人员的名义进行诱骗的现象,可这些很私密的个人信息究竟是如何泄露出去的?这才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官方也并没有给出解释。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刘女士身上,刘女士称她前几日在第三方平台购买了一张机票,就在飞机起飞的前一天,她突然收到短信称行程取消,她电话联系退款时,结果被骗元。刘女士认为是平台泄露信息,目前已报警。

除了上述的案例外,购物、外卖、住宿、炒股、医疗、银行等领域的APP都发生过因为信息泄露被骗的案例。

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发布的《年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活动总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网民在网络生活中遇到过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个人信息泄漏总体情况比较严重,8成以上的用户都曾经遭遇过个人信息泄漏。

那么为什么这些APP上的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呢?守哥来带大家一探究竟。

隐私泄露原因不详,不应甩锅实名制

1、黑客利用平台漏洞,窃取用户信息

移动应用程序泄漏用户数据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之前有媒体报道称,大量某订票软件的用户数据在互联网上售卖传播,其中包含13万余条账号密码、手机、身份证号等私密信息。这些信息由黑客盗取,他们利用平台的漏洞,收集多个网站和应用程序泄露的用户名和密码信息,再尝试登录其他网站进行“撞库”,非法获取用户信息,再把这些信息“打包”卖给不法分子,以此牟利,不法分子又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已经形成了一个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2、开发成本低,大量地段APP充斥市场

根据行业相关数据显示,从正规途径来说一个比较简单的APP从设计、开发、测试到上架,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费用需要约10万元,稍微复杂些的需要25万,有些难度较大或者前后台复杂程度高的系统,需要的时间更长,人员的配备要更为专业,通常要百万起步。但一些不良开发商表示数千元就能设计一款APP,甚至有的商家称:“开发只要3分钟,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kongxingye.com/jkhyjs/26845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