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之海与噪音图像

图1“秘密”,一个混乱视频影像的单个画面

数据之海与噪音图像

黑特·史德耶尔

刁俊春

这是来自斯诺登档案中的一份图像(图1)。它被称为“秘密”[secret]。1不过,上面什么也看不到。这恰恰是不正常的征兆。看不到任何可以辨识的东西是新常态[thenewnormal]。信息由一组人类感官无法识别的信号[signals]传递。当代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由机械操控。人类视觉的光谱只能覆盖其中极小的一部分。由机器编码并且只有机器才能识别的电荷、无线电波、光脉冲,以近乎亚光速的速度穿梭而过。眼睛观测[seeing]被计算概率[calculatingprobabilities]所取代。视力丧失了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是过滤机制[filtering]、解码[decrypting],以及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斯诺登的噪音图像可以代表人类对科技信号认知的普遍的无能为力,除非这些信号得到相应的处理和翻译。

但是噪声[noise]并不意味着什么也没有。相反,噪声事关重大,不仅仅对美国国家安全局NSA[NationalSecurityAgency]如此,对于机械超控的感知模式整体而言亦然。

尼克松的终身秘书罗斯玛丽·伍兹(RoseMaryWoods)展示了“罗斯玛丽·舒展”(RoseMaryStretch),这是一种示意性手势,据称导致擦除了一部分水门磁带。磁带这一部分的噪声质量已经过彻底分析,以了解是否有意省略。照片:维基共享资源。

《信号还是噪声》[Signalv.Noise]是-年期间NSA(注:美国国家安全局)内网上一个专栏的名称。它言简意赅地框定了NSA的主要问题: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信息”:这和数据无关,甚至和获取数据也无关。它和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信息有关……研发者们,拜托伸出援手!我们在数据之海中快淹死了(不是沉浮)——数据,到处是数据,但是没有一滴信息。2分析师们倍感压力。他们需要对这些“海量的数据”进行整理、过滤、解密、提炼以及加工处理。问题的焦点不再是获得[acquisition],而是辨识[discerning],从不足变成过量,从加法变成过滤,从研究变成模式识别。就连维基解密[WikiLeaks]的朱利安·阿桑奇[JulianAssange]也声称:“我们淹没在资料之中。”31See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kongxingye.com/jkxt/26845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