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青少年研学旅行发展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
盐城市新洋高级中学高二12班朱奇琪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最具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研学旅行由来已久,它是由古代游学演变而来。历史上孔子、顾炎武等人,都是游学人物的代表,他们均借助于游学这一形式提升自己的学术认知。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教育改革的推进,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教育活动与旅游体验合二为一的新兴游学形式,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及青睐。研学旅行作为“行走的课堂”,这一教育的新形式再次焕发生机。
年11月30日,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这标志着我国的研学旅行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研学旅游的目的是实现所游、所学、所思三者的紧密结合,引领学生进入不同的领域进行学习,以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游学合一”是研学旅行初级阶段,“知行合一”才是现代研学旅行的终极目的。然而现实中,研学旅行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掌握不好,往往造成“游”与“学”顾此失彼、游学失衡。
结合盐城市青少年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在查阅大量资料、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
盐城市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
研学旅游目前在国内甚为流行,年起,我国包括苏州内的四个地区创设了研学旅游示范基地,部分省市还开设了相关的研学旅游课程。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在教育理念转变与国家人口政策、国民消费理念升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研学市场需求不断释放。截至年,全国共有中小学23.7万所,在校生1.94亿人,其中,小学在校生.24万人,中学在校生.04万人,意味着研学旅行市场蕴藏着庞大的参与群体,市场潜力巨大。
例如我国以“孔子故里”而闻名的山东曲阜,因为传承了儒家文化。而儒家思想从古至今都是我国的正统主流思想,所以人们深受其影响。近些年,曲阜推广了大量的研学旅游产品与活动,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根本的研学旅游获得了极大发展,“中华成人礼”活动就是其中最能吸引游学的一项活动。由于曲阜有孔府、孔庙以及孔林等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者可身着古装、祭拜先贤、追溯古今,研学旅行活动得到了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研学旅行仍处在探索发展的起步阶段,行业发展“野蛮生长”的背后,行业乱象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实施环节,不同程度上存在研学课程缺乏设计规划、研学内容缺乏情景体验、研学组织开展流于形式、教育目的指向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研学旅行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到“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
红色研学旅行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寓教于游的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发展土壤。盐城,是一座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英雄城市,有个以英烈名字命名的镇村,留下了抗大五分校、华中党校、泰山庙重建军部旧址等处革命遗迹遗址,市区新四军纪念馆、大铜马、泰山庙已成为鲜亮的红色坐标,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大有市场、大有可为。然而,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要在路上。研学旅行如何更好地体现教育功能,如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是需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