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惠民生写在2023年四川省两

岁末年初,复兴号动车组在刚刚全线贯通运营的新成昆铁路上飞驰,从成都坐动车出发一路向南,5个小时左右,就能邂逅攀西的阳光与温暖;甘孜州“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投资1.54亿元、惠及群众户的4个统规统建安置点项目集中开工,灾后重建全面启动;年1—11月,全省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5%;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主要河流之首的沱江,桃花水母、红嘴鸥等珍稀水生生物和候鸟又回来了……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源自四川对民生的高度重视。一年来,各项决策部署,贯穿着厚重的民生情怀,把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价值取向,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川人民。民生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最温暖的底色。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省委、省政府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民生导向、厚植为民情怀,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惠民生暖民心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年来,全省攻坚克难打硬仗。在有效应对暴雨山洪、高温干旱、缺电保供、地震灾害、多轮疫情袭扰等严峻考验基础上,全省加快发展民生社会事业,一件件困扰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妥善解决。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新增普惠托位个;医院医院获批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改)建农村公路.7公里,建成农村铁索桥改公路桥座;建成并投入运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个,为81.88万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年下达的3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各级财政已下达预算.38亿元,完成计划安排的.8%,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三者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民生无小事,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桩桩民生实事稳步推进,四川用扎扎实实的成绩书写最生动、最真实的民生答卷。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压力大,百姓饭碗牵动人心。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稳就业十五条”、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活动,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健全困难高校毕业生“一对一”帮扶机制;创新设立公共卫生特别服务岗和科研助理岗,推广以工代赈带动农民工就近就业增收,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9.6万人,实现全省脱贫人口就业.6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接续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脱贫摘帽的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开启幸福新生活。去年,我省将监测对象识别认定程序优化为6个步骤、时间由1个月缩减至15天;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9.18亿元、“富民贷”5.68亿元;依托“天府乡村”品牌优势,带动全省脱贫地区产品销售额超亿元……各地各部门持续发力,包括脱贫地区在内的广大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描绘着新农村的新生活。

各级各部门坚持民生优先战略,针对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列清单、出措施,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川渝通办”已发布落地的项通办事项中,有项实现“全程网办”,覆盖电子监控违法处理、机动车驾驶证补发、电子社会保障卡签发、个人公积金贷款提取等多项涉及居民、法人相关事项,两地群众便捷生活迎来“升级版”;实施个社会工作服务试点示范项目,累计入户探访4.6万人次,服务群众万人次;修缮改造21处烈士纪念设施,全社会尊崇英烈、学习英烈、关爱烈属的氛围日趋浓厚,人民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民生愿景成为了幸福实景。

解决急难愁盼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更高水平的医疗,到更优质的教育、更好的生态环境、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四川持续发力增进民生福祉,以一系列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

应对疫情,保健康、防重症,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是当务之急。年的第一天,医院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综合救治团队正护士长陈志文没有休息,和护理团队奔波于各病房之间,一天为将近50名危重症患者提供治疗。连日来,全院医护人员每天工作超15个小时,使全院床位统计更精准、分配更合理,实现患者精准分级分类救治。

坚持“生命至上”,一年来,四川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因时因势调整疫情防控策略,“小快灵”措施处置本土疫情,打赢多轮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坚持“一人一案”精准治疗,中医药治疗参与率%,病亡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实施“入川即检”,推行生产企业“白名单”“防疫泡泡”,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年来,四川努力绘就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美丽画卷,一组水环境“成绩单”,正是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结出的硕果:去年1—11月,全省个国考断面,个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断面占比98.5%,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四川省纳入考核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个,其中开展达标评价的水功能区个,达标水功能区个,达标率99.6%。

越是细微处,越彰显为民服务温度,越需要拿出实招硬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难事,一件一件抓落实,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个民生“老大难”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居住安全和品质生活。年,四川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住房公积金、工程总承包、物业服务、消防设计等方面明确支持政策,有效破解老旧小区改造审批办理等问题;探索出“体检查病、片区改造、系统治理”工作模式、专项补助资金统筹机制等,全省全年新开工改造个老旧小区,支持既有住宅增设电梯部,惠及群众57.1万户。

坚持民生导向,就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过去一年,教育发展硕果累累,四川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中小学招生实现“一网通办”、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全面启动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等;卫生事业稳步推进,为全省万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建成县域卫生医疗次中心个,还迎来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落户成都等重要时刻,努力让群众看得了病、看得好病。

补短板强弱项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织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对困难群众格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kongxingye.com/jkhyjs/268475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