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精准监控,企业把员工置身何地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lx/131204/4302821.html

□聂勇钢

据红星新闻报道,深圳某公司办公室在每个工位上都安装了“一对一”监控摄像头。网传图片显示,摄像头不仅可以拍到员工,还可以清晰拍到电脑屏幕画面。对此,出现了不少反对批评的声音,有网友称,“这是‘一对一’精准防止摸鱼?”“这是打工吗,这像坐大牢”……随后有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是做游戏研发的,安装摄像头进行严格监控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摸鱼”,而是担心游戏在未发行之前泄密。

即便是涉密的工作岗位,也不应该像“防贼”一样防着员工。时刻摄像头对准工位,“神不知鬼不觉”,一举一动就都被“全景式监控”,坐在桌前的员工还能浑身自在、安稳工作吗?企业如此离谱的管理手段,背后透露出对员工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同时,这样做也并无法律依据,甚至还涉嫌冒犯个人隐私。因此,这实在令上班一族无论从情理还是从法理上都难以接受。

员工作为企业的雇员,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但绝非古代的那种“包身工”关系。想要提高公司用人管理,实现公司的高效运转,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可以理解,但且不可以“过了头”。用人单位采取一些“昏招”,暴露的不仅是管理者的无能,无法真正提高公司治理效能;还可能适得其反,让员工感到不适、觉得反感甚至养成逆反心理,“摸鱼”行为由此转入“地下”。由此可见,过度监控不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可能有损其对公司的忠诚度,降低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不得过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我国《民法典》也明确提出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对此,法律专家表示,企业在办公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并不违法,但针对性在每个工位安装监控,又是在员工毫不知情下,一切“尽收眼底”,就可能损害个人信息安全,侵犯到个人隐私权。

近年来,企业过度监控员工的事例并不罕见,由此引发的争议不在少数。年,深圳某公司员工因工位上方有摄像头,担心被拍到隐私走光;年初,杭州某公司被揭让员工使用智能坐垫,被质疑监视员工是否坐在工位;前不久,武汉某公司被曝要求员工发手机应用的耗电量截图,以此防止员工上班“摸鱼”……当前,部分公司为了防止员工偷懒,可谓“费尽心机”,祭出各种“奇葩”做法。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真的见效吗?殊不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员工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认同,仅停留在表面的管理方法可能适得其反,带来更糟糕的后果。

无论是多么高科技的监控手段,用人单位都应该明确其使用目的和适用范围,对这把“双刃剑”要规避其风险,做到不“任性”滥用。其实,除了前述公司招来质疑的做法,保护商业秘密、加强经营管理还有更好的替代选择。比如可以让员工入职前签署保密协议,或者在办公电脑上统一安装防泄密软件等。但其做法应当合乎道德,遵照法律。

其实,平衡好企业管理权与员工隐私权,最好的办法是:管理者既要以生产效益为中心,具有锐度;也要以人的关怀为起点,具有温度,多考虑些员工,保护其合法权益。如此,才能不断得到员工的自觉认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与员工“双向奔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kongxingye.com/jkqc/26847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