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真逐梦苍穹杨伟院士侧记

转载《瞭望中国新媒体》

逐梦苍穹

——杨伟院士侧记

作者信真

杨伟

杨伟,男,汉族,年5月出生于北京,籍贯四川资中,党员,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歼—20战斗机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早春二月,我的老战友、某部政委康中将,赠我一首诗作的复印件,并嘱:你应该写写他。

我急忙拆开邮件,一首诗映入眼帘。

原诗如下:

写给年的歼—20

出生时,

你是西南一隅的电光石火,

喜悦在这头,质疑在那头;

长大后,

你是珠海航展的惊鸿一瞥,

自豪在这头,振奋在那头;

后来啊,

你是祖国海天的坚强卫士,

担当在这头,威慑在那头;

而现在,

你是战鹰家族的不老续说,

引领在这头,希冀在那头。

杨伟

年12月

杨伟院士的诗

读着这首诗,我禁不住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12年逐梦苍穹,祖国海天的坚强卫士歼—20,已经成长为守疆卫土的利刃。在歼—20首飞12周年之际,重温总设计师杨伟为“战鹰”写下的深情诗句,字里行间,充满对未来的无限希冀……

杨伟,年5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杨伟的家庭很普通,但杨伟从小就表现的和普通孩子不一样。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开口说话,并且学习能力非常强,在别的小朋友还只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表达时,他已经能够完整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了。

上了小学之后,杨伟的聪明就更加突出了。在课堂上,老师只要提问,杨伟总能第一时间给出正确的答案,甚至比书本上标注的标准答案更有创新力。这点让老师们都非常喜欢杨伟,并且每个人都对他寄予了厚望。

即使知道自己天资聪颖,杨伟也没有自视甚高,而是做到潜下心来去学习。他永远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面对不会的知识,他会反复学习,反复理解,直到自己都弄懂为止。

刚中考两个星期后,杨伟就参加了高考。他说:“我正好是初中毕业考试6门课,5门、1门99,差1分就是(总成绩)满分。这样我就试着申请破格参加高考……也没什么准备,北大、清华一填……再后来成绩下来了,还挺好,离北大、清华和科大少年班的录取线也就差个一两分。”初中刚考完就顺手拿下了高考。这简直是个天才神童!

央视播出的《百家讲坛》节目。该系列主题是“我们的大学”,杨伟讲述的,就是上学成长的经历。他的西北工业大学还专门为《百家讲坛》做了预告。

杨伟15岁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是那一届空气动力学专业年纪最小的学生。

22岁,杨伟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此时,他的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

杨伟先后担任歼—10飞机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为宋文骢)。歼—10系列飞机、“枭龙”飞机和歼—20等多个重大飞机型号的总设计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国防科技工业劳动模范、国防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杨伟除了简要提到考大学的经历,更主要地是讲述他和同学们刻苦学习,工作后与同事们攻坚克难的过程。

这才是国之栋梁啊!

最近,有关歼—20原型机号又传来新消息,据悉,这架在年1月11日完成首飞的首架歼—20验证机,当前已完成所有试飞使命并封存,未来或有可能入驻中国航空博物馆。

而在歼—20首飞近8年今天,其量产型战机亦开始进入批量生产,歼—20战机也正在成为如今我军的绝对主力之一。当然,歼—20战机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形成战斗力,和其背后的杨伟总设计师是无法分开的。

杨伟十五岁上大学,可谓是“英雄出少年”。七年后,杨伟研究生毕业,进入“成飞”开始工作,很快便开始担负起我国歼—10战机的电传飞控系统攻关。之后,杨伟成长为歼—10A型战斗机的副总设计师。

再然后,38岁时便以总师的身份领导设计了“枭龙”战机,这也使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

至于这之后,歼—20的成功也就不用赘述了。

另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伟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期间,和他一个班且睡在他上铺的唐长红,在毕业后也逐步成长为我国重要的飞机总设计师。我海军航空兵主力战机之一的歼轰—7A型战斗机、我国重型运输机运-20等,就都是由唐长红担任总师主持设计的。

此外,更牛的是,和杨伟、唐长红总师,同一个班还有一位女性副总师赵霞,她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飞机女副总设计师,其最知名的作品则是我国的歼—15舰载战斗机。而在歼—15战机之外,赵副总师还参与主持了多种型号战机的研制、气动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等工作,并在隐身、结构一体化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

这三位总师所在的西北工业大学级班。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牛航空班”。不夸张的说,仅班这三位总师所先后参与设计的飞机就能撑起我国航空领域半边天。

年,歼—20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杨伟在央视专题节目中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涯,引无数网友感叹,这就是天才的开挂人生。不仅聪明,头发还多。

杨伟籍贯四川,年出生于北京。从小便不走寻常路,杨伟3岁就掌握了以内的加减法。学习对他来说是最轻松的事情,门门功课都是第一。杨伟15岁的这一年中考,6门功课,5门都是满分分,剩下一门99分。这样好的成绩,杨伟却觉得遗憾,本该是6门满分的,如果再细心一点,扣掉的一分完全可以挽回。

杨伟中考这一年,恰好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年。这一届高考,考生数量十分庞大,很多已经工作多年的社会人员为了弥补过去的遗憾,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来参加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杨伟因为成绩太优异,被破格允许参加高考。

杨伟看到高考的试题后,心里便有了底,试题太简单,对他来说轻松愉快。考试的过程中,有人一直皱着眉头,有人一直保持微笑。考完试后,杨伟一边等结果,一边按部就班上高中。上了高中一个月后,有一天,杨伟的父亲拿到录取通知书来到了学校,将杨伟叫出课堂。杨伟的父亲高兴地通知儿子,他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了。

对于杨伟来说,却是有些遗憾。

杨伟读书时的梦想是当飞行员,然而在体检时,却被查出有色弱,这限制了他可以就读的专业,也注定了他的飞行员梦想化为了泡影。此次高考,杨伟的成绩离清华、北大的录取线只差一两分。因为色弱,他报考的几所学校都不能录取他。

然而如此优秀的人才,让一所大学心动不已。西北工业大学的招生老师不想放弃杨伟,打电话询问空气动力学专业主任罗时钧。

罗时钧了解了杨伟的情况后,十分欣赏杨伟,当即表示要让杨伟来西北工业大学读书。罗时钧也是色弱,这丝毫没有耽误他的优秀。罗时钧是钱学森在美国指导的第一个博士,是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

杨伟的母亲知道儿子被西工大录取后,激动地告诉儿子:“这可是钱学森、周培源的专业,你去学这个专业不得了呀!”

杨伟年纪小,填高考志愿时也是随便填填的,并没有对自己填的专业有深入了解,听母亲这么一说,杨伟对空气动力学这个专业有了兴趣。15岁的杨伟读了一个月的高中后,便和同学、母校告别,进入了西北工业大学就读。

他是系里年纪最小的学生,在他的班上,有些同学的年纪已经三四十岁了。大家读书都很努力,并没有因为进入大学而松一口气。

杨伟回忆说:许多同学早上四五点就去教室看书,晚上关灯后,还要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

他也是其中一员,每天早起晚睡,就像一块海绵在源源不断地吸收知识。同学之间比的不是谁更有钱,更时髦,而是谁更努力,谁做的习题更多,谁的研究更厉害。

这就是良性循环,优秀的人在一起,只会变得更优秀。

杨伟22岁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航空工业成都所工作,担任航空工业成都所九室设计员,这里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

初生牛犊不怕虎。

杨伟找到歼—10战机的总设计师宋文骢,向他问自己的工作安排。对于这个自信满满的青年,宋文骢充满了赞赏。杨伟被分配到核心课题组,研究当时国内空白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是战机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许多发达国家在掌握这一技术之前,也走了不少弯路。因此他们不相信中国能在短时间内突破这一难关。

杨伟没有留过学,完全靠自己和团队成员琢磨研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领悟了其中的核心技术。“由于国际上对我们的严密封锁,很多的技术探索就像是行走在浩瀚宇宙孤独而绝望的角落,然而,正是凭借着探索的激情总是将我们一次一次地带出困境。”

成功背后付出的辛苦是可以想象的。

杨伟多年来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却仍然精神奕奕,在杨伟看来,只要是真心想要去做一件事情,去实现一个目标,所受的那些劳累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研发人员的工资并不高。杨伟也面临过考验,他可以跳槽去薪水更高的单位,或者作为技术人才移民到国外,都能走上富裕的道路,但心中的梦想不灭,想要为国家造出先进战机的希望不灭,他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年3月23日,这是歼—10战机首次试飞的日子,这对中国的航空事业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刻。

首席试飞员雷强完成了试飞以后,心情激动地说道:“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机。”

飞机试飞的过程中,地面监控大厅里。杨伟一直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他的心情就如这曲线一般,起起伏伏,激动而又紧张,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漫长。直到飞机落地,整个大厅的工作人员都欢呼了起来。

歼—10的成功首飞,证明在飞控技术领域,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作为飞控系统总设计师,杨伟功不可没。

年,杨伟被任命为“枭龙”战斗机的总设计师,面对新挑战,杨伟丝毫不敢松懈。无数个加班加点的日子,是一群人在无私地付出。在他和团队的努力拼搏下,仅仅只用了23个月,便实现了“枭龙”的成功首飞,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心情激动的杨伟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流下了眼泪。

“当飞机安全落地的时候,那种压力突然地释放,是非常非常难以表达的一种心情。认真讲,我觉得我是把嘴唇咬破了,但是哭没哭我不知道。”杨伟说。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杨伟的飞天梦仍然在继续。年11月1日,这又是一个会被记录在历史里的日子。这一天,第十一届珠海航展上,歼—20在空中进行了飞行展示,引起轰动,许多西方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歼—20项目自年开始,历经十几年的辛苦研发,最终成果惊艳了世界。歼—20的成功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国防能力高速发展的一个象征。

纵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杨伟并没有满足现状,他有更高远的理想。“如果有一天我们搞一型飞机,人家说这是一个标准,人家以后的能力按照我们的标准靠,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超越了。这就是说我们说的由我们来引领整个战斗机的发展,最后这个战斗机的标准由我们中国来制定。”

杨伟曾经在演讲中说过:“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无论获得了多少荣耀,杨伟始终不骄不躁,他的人生在不断追求进步,正如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路是人走出来的,心怀梦想,才能走得更远。”正是这句话,给祖国未来的天空添上了一道“国之利刃”。

在新世纪,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发工作,由杨伟这样一批“新秀”扛起大旗,开始搞属于中国人的,世界顶尖的战斗机。

今年是歼—20首飞的第十一周年,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时刻。杨伟也公开向大众表示:在年之前能立最大功的就是歼—20飞机。

未来的歼—20飞机潜力无穷,歼—20不仅仅能上航母,同时还可以改装成其他用途的飞机,杨伟和他的团队还会继续向前发展。“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会有适应的新的战机出现。”杨伟也曾对广大军迷表示“你们的期待都会实现!”

这就是中国航空的底气!

高飞远航,守卫蓝天祖国疆土,寸土不让用毕生信仰,护山河无恙!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仪式上,一百六十余架各型飞机陆续飞过天空,中国人期待了几十年的军机蔽日,旋翼遮天的景象终于从梦中走进现实!

无数人因此泪目,回想起在年的开国大典上,只有区区十七架飞机出现在天安门上空。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为了凑数,最前面的六架飞机在绕过一圈之后又重新飞了一遍。

短短七十年间,从十七架变成一百六十架,在近乎十倍的增长数字背后,是我国航空工业从一穷二白到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事实,是几代航空人的不懈努力。

因为有杨伟这样的人的存在,我国航空业的发展才能摆脱看别人脸色,被人卡脖子的尴尬境地,我们才能在自己的领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谈起当年的那段经历,杨伟充满了遗憾。当时有好几所大学都很想录取杨伟,但是由于杨伟在飞行员体检时被检查出来是色弱,这就注定杨伟不能报考很多学校的专业,只能学习数学和力学。西北工业大学的招生老师不忍心让这个天才被埋没,这位招生老师给时任系主任的罗世钧老师打电话,罗世钧老师当即拍案招收杨伟,当时罗老就说:“招啊,我也是色弱”。正是这句话,给祖国未来的天空添上了一道“国之利刃”。

罗世钧,这位钱学森指导的博士,在当时恐怕也想不到自己招收的这个天才学生最后给祖国带来了什么。

开学之后,因为刚刚经历一个特殊的时期,班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杨伟所在班级班长的年龄是杨伟年龄的二倍还要再加二。回忆大学的时光,杨伟讲当时的班里同学们都在比谁的理论更加深刻,谁的习题做得更多,杨伟很怀念当时大家在清晨翻墙进入教学区学习,怀念有人自己购买小灯泡在深夜里偷偷看书。学校还组织同学去风洞试验基地,去飞机制造所,上车床自己动手。在这样的环境里,杨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就更加着迷了,这也为未来杨伟院士扛大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1月11日。一架我国自主研发的歼击机歼—20首飞,这代表着我国的第五代战机成功登上世界舞台。年10月28日。歼—20首次亮相于中国航展。11月1日。歼—20亮相于珠海航展,这是我国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手段,这说明我国战斗机已经成功步入第五代战斗机的行列。同时也告诉世界我国的歼—20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

歼—20是杨伟院士的心头肉,是杨伟院士献给祖国的礼物。

同时歼—20也是祖国向王伟烈士的交代:“我已无法返航”这样的事情将不会在我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之内再次发生!

年10月1日,歼—20现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阅兵式。漫天飞机飞过,回想当年开国大典的时候因为国家贫困而不得不说出“那就飞两遍!”的那位老人,我泱泱中华必将更加强大!如今仅仅七十年,我们自己也有了世界顶尖的飞机!

年8月9日。歼—20列装中国空军多支英雄部队,成为祖国最强大的战士手中最锐利的剑!

此剑一出,当斩长空!

但是谈起杨伟操刀的歼—20,还不得不提“歼—10之父”宋文骢。

在年3月时,杨伟研究生毕业,已经办好护照准备出国去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很多出国的高材生最终都不会选择回国,因为国外往往拥有着更好的待遇,更加优越的实验设备……

但是优秀的杨伟引起了宋文骢的注意,宋老非常器重这个小天才,为了将杨伟留在国内,宋老几乎哀求地请求杨伟:“别走了。”正是因为宋老,杨伟从此决定扎根中国航空事业不再离开。宋老本身就是军人出身,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来宋老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早在杨伟的大学时代,宋老就已经领衔歼—8、歼—7C的设计研发工作。

歼—10的研发非常困难,那是我国第一次接触三代机的研发,宋老为此不拘一格,招募了大量青年才俊,杨伟院士入职仅仅五个月就已经开始挑大梁,参加歼—10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发任务。

未来的歼—20飞机潜力无穷,歼—20不仅仅能上航母,同时还可以改装成其他用途的飞机,杨伟院士和他的团队还会继续向前发展。“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会有适应的新的战机出现。”杨伟也曾对广大军迷表示“你们的期待都会实现!”

这就是中国航空的底气!高飞远航,守卫蓝天祖国疆土,寸土不让用毕生信仰,护山河无恙!

杨伟

这就是杨伟,一个“好想当飞行员”,最后却阴差阳错变成歼—20之父的男人。

向杨伟院士致敬!

向所有扬我国威的航空人致敬!

(年2月27日于天津宝坻乡下老家)

信真

信真,天津宝坻人,年生,年12月入伍,曾为解放军大校军衔。历任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干事、副处长,军区党委秘书、党委办公室主任,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副秘书长、秘书长,陆军某甲种摩步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退休后,携全家回到家乡,8年来带领退役军人自主创业、带领乡亲们振兴乡村,荣获天津市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组第一名,第二届全国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瞭望中国新媒体顾问、总编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kongxingye.com/jkxt/26847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