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拒绝BBC最高管理者的offer,却

“一个间谍机器小猴受到猴群的接纳,不久之后不幸坠崖身亡,全体猴群瞬间静默为它哀悼念。”此情此景小猴子们就像是死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心痛。

近段时间,这一动物界中最接近人类悲伤的画面伴随着34个“动物间谍机器人的《荒野间谍》一同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

它们有水里游的,天上飞的,陆地跑的,有出场卖萌偷窥两不误的...真是可爱极了。

人们更是为纪录片良心担当的BBC拍片手法纷纷拍手称道。

而短短几十年来,正是因为有一个个的像BBC这样的团队在耗尽心力,才为我们打开了那些闻所未闻的世界。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这位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的大卫·爱登堡

在60多年的岁月里,他带领团队录制了近四十部自然历史纪录节目。

他迷人而又磁性的嗓音成了BBC纪录片的代名词。

在他的推动下,最先进的摄影技术被运用到纪录片中;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

获得黑白、彩色、高清、3D、4K的BAFA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相当于美国的奥斯卡)的人。

英国王室为他对自然探索所做的贡献授予他爵士称号,被众人亲切地称之为“爵爷”。

他几乎亲自考察过世界上所有已知的生态环境。在他的影响下,数亿乃至数十亿观众热爱大自然。

而今,盛誉之下,获奖无数的他已经90多岁高龄了,却仍旧奔波于这一份事业之中。

年大卫·爱登堡出生在英国伦敦,父亲是莱斯特城里一所大学的校长。

年幼时期的他就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尤其喜欢收集动物化石、标本等。

不久之后,他竟捣鼓成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受到了众人的赞赏。

由此他对自然的热爱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后考入剑桥大学学习动物学和地质学。

顺利毕业后,正值二战期间,他顺其自然地被英国皇军海军召入麾下,成为了一名军人。

退伍后,他却阴差阳错地去了一家出版社,做起了儿童科普书籍的编辑。

那段时间,爱登堡拿着稳定的薪水,还能腾出一些的工作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结果没做多久,他就开始疲于在出版社的杂事之中奔波,对经手的作品愈发感到失望。

他很快就辞职不干了,心血来潮地将简历投给了BBC的广播电台。

他信心满满地列举了自己当播音主持的种种优势,顺带还写满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他没想到的是,这一职位可是当时竞争最激烈的工作。

因为在当时,正是电台广播的黄金时代,许多人都哄抢着进去。

当选择多了,没有丝毫工作经验,不拒绝你拒谁?

一不小心吃了个闭门羹,爱登堡有些挫败。

但没想到BBC里起步不久的电视服务部门看上他了,盛情邀请加入这个新兴行业。

那时他跟大多数英国人一样,几乎没怎么看过电视,更别说电视节目了。

可凭着一股新鲜劲儿,他不但爽快地答应了去参加三个月的培训,结束后还流露出一丝诡魅的笑容。

原来那是一段“盲人”领导“盲人”的培训经历,大伙儿对电视节目都还在探索之中。

换做别人可能早就觉得自己被坑了,可他却并不这么想,反倒是越干越起劲。

但起初他也只是做了几档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影响并不大。

上个世纪50年代,绝大数的野生动物几乎与人类隔绝,没有任何影像记录。人们对它们也始终停留在想象中。

爱登堡在主持一档节目的时候认识了伦敦一家爬行动物园的馆长。

两人意识到了这一现状,并一拍即合,打算将去野外抓捕动物的过程都纪录下来。

当爱登堡将这一想法向台里提议之后,立马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可这一干起来却异常艰难,他和他的团队之前对这种拍摄毫无经验可言。

那段时间,他们几乎白天跟着动物园的人去野外拍摄,夜里他要查阅和了解动物的习性。

他们可能会拍到一个动物的镜头等下一整天,也可能随时遇上动物的突袭而计划泡汤。

在那段艰辛的日子里,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幕画面全由爱登堡亲自经过。

大卫爱登堡忙前顾后的身影早已不只是一个主持人那么简单。

在一天天的努力下,年他主持的节目《动物园探奇》终于上映了。

这些记录伦敦动物园爬行动物馆到非洲和印度尼西亚捕捉野生动物的影响立马轰动一时,人们纷纷拍手称赞。

其中,爱登堡在一旁生动有趣地讲解野生动物的知识的帅气模样更是深入人心。

尽管是黑白画面,甚至有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画面,却在爱登堡绘声绘色地讲解下也很是有趣。

这一节目让他迅速成名,收了一大波粉丝,可他却在这个时候来个激流勇退。

原来这片子其实就是大英帝国博物传统的延续。

只不过当年博物学家们从遍布世界各地回来的是动植物标本,如今将它们运回来的是活的展览动物而已。

这过程中除了表现人类探险的厉害对动物的态度却丝毫没有变化,还是将它们视为玩物。

年,他便选择辞职,重回大学读书,攻读社会人类学的博士。

但就在他即将毕业之际,BBC还是费尽心思地将请他回来当BBC二台的主管。

可这一次,他的目光可远不止是份工作,他渐渐聚焦于如何一改过往拍摄方式,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表现电视节目的内容,他也率先尝试制作播出彩色信号。

这也为彩色电视在英国的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就在年,BBC提拔他担任台长之时,他却选择给自己的人生再次来个急转刹车。

爱登堡决定放弃那一切,重操旧业继续前往拍摄他心爱的野生动物纪录片。

为此他几乎走遍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经历过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那个年代,交通业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很多偏远地区连路都没有。

为了已有的拍摄任务,他和他团队携带摄像机、电池、光源和胶片盒等一大堆东西前往,这困难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大航海时代欧洲探险家。

另一方面,早在五十年代末,奥地利电影制作人汉斯·哈斯提出了水下摄影的设想,并成功研发了水下摄影的防水壳。

而正是大卫·爱登堡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次将海洋生物呈现在电视上,震惊了全世界。

比起这些拍摄遇上的困难,爱登堡更想改变的是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及唤醒人们对动物的敬畏之心。

倘若不拍人,全靠大自然的镜头来讲故事,让动植物本身当主角是否行得通呢?

而这一简单的设想却考验了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拍摄技术的变革等。

比如既然要动物为主角,那夜晚拍摄便成了不可避免的环节。

当时爱登堡和他的团队不得不使用人造的光源来为拍摄提供必需的光线,但他们意识到这样拍出对他们的生活习性带来严重的干扰。

他们随着红外光摄像机的发明,人们终于可以在黑暗中扑捉到这些动物在黑暗中最真实的生活习性。

此外,这一设想也彻底改变了以往纪录片讲故事的方式,画面里面不再有人的出没。

为了让人们更准确的了解各种动物习性,爱登堡和他的团队也广泛咨询全世界的科学家,从中选出最新最有趣的研究成果。

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直到年,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地球生命》(LifeOnEarth)问世了。

这套片子一经推出便立刻获粉无数,被誉为现代自然历史类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但爱登堡却并不满足于此,总是想要寻找最新的拍摄方式,来展现出大自然真正的样。

由此,他追寻自然的一生也化身为终身学习的模范。

无论是彩色、高清、IMAX、3D、4k和计算机辅助虚拟现实等新的摄影格式,还是热气球、直升机、无人机和潜水器等新的拍摄手段,他总是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学习并采纳。

爱登堡马不停蹄地推出了《活力星球》(TheLivingPlanet)和《生命之源》(TheTrialsofLife)这两部片子,合起来并称为“生命三部曲”。

此后他主持拍摄的《蓝色星球》和《地球脉动》等系列片也都整合了最新的拍摄技术,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年,本该退休安享晚年的他,仍雄心勃勃地筹划了一套更为宏大的“生命系列”DVD百科全书,将自然界生物分类后更为细致地呈现给观众们。

于是二十年间,陆续有了:《冰雪的童话》《植物私生活》《蓝色星球》等涵盖了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类别。

爱登堡不但喜欢拍摄自然历史类纪录片,同时也是全球知名的环保人士,一生致力于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在参与《蓝色星球2》拍摄的过程中,当他看到信天翁外出为孩子觅食,回来肚子装满东西,以为是乌贼,其实是塑料垃圾。

他为海洋生物未来的生存环境感到深深忧心,痛心疾首地用自己的影响力呼吁

减少塑料垃圾。

从26岁到91岁,从朱颜绿鬓到白发苍苍,拍摄纪录片对他来说,也不再仅仅是出于热爱,他一生的驱动力更多的是在于:

他觉得我们要把世界传承给下一代,要真正表达出对自然世界命运的担忧。

正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资料

DavidAttenborough.Wikipedia

纪录片:爱登堡:野外探索60年

Attenborough:60YearsintheWild

_____________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内容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kongxingye.com/wljk/26845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