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951583.html
近年来,市水利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按照“精准扶贫水利先行、精准脱贫水利保障”的总体思路,通过抓早动快安排部署、精准对接落实任务、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规范管理扎实推进、强化措施加快建设、聚焦问题立行立改等措施,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工作步入了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解决人数最多、工程质量最好、社会效益最佳的时期,广大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村饮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群众饮水由原始的肩挑背扛、人拉畜驮发展到目前的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及保证率全面达标的集中化自来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农村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考核水利部门的唯一一项指标。近年来各县市区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部分县区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供水工程管护问题,为确保打赢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市水利局按照中省市有关工作部署,提出如下要求:(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把农村饮水安全精准脱贫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进一步落实好主体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按照年度目标任务,合理制定方案,加强前期工作,落实保障措施,聚焦重点难点,攻坚克难,确保年全面解决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严格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评价准则。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年,省水利厅印发了《陕西省脱贫攻坚饮水安全达标核定认定工作指导意见》,市水利局高度重视,严格按照省水利厅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将文件转发各县市区,要求各县市区水利局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1、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居民生活用水量达到20升/人/日以上;3.供水到户或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4、供水保证率一般地区不低于95%,严重缺水地区不低于90%。)因地制宜,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精心组织,层层负责,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市级领导检查农村饮水安全情况(三)精准识别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市水利局依据评价准则,出台了《榆林市全面推进年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认真核查存在饮水问题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优先安排资金,优先组织实施,因户施策,措施到位,确保需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扶贫对象不漏一村,不落一人。贫困村、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后要在当年年底前及时销号。(四)切实保障工程建设资金。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工程建设资金主要通过增加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和各类扶贫资金、用好政策性信贷资金、争取地方债券、优化融资模式吸引社会及民营资本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筹集,榆林市饮水安全工程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对贫困村特别是深度贫困村给予倾斜,进一步强化资金监管,加强绩效管理,提高使用效率,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贫困人口。(五)强化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农村饮水安全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要做到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工程建设前,要征求用水户群众代表意见;加强技术指导帮扶,强化前期工作质量,扎实开展水源论证、勘察设计、实施方案编制、卫生学评价等各项基础工作;严把建设质量关,确保工程建设材料设备、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工程完工后,应及时组织竣工验收,交付管理单位进行运行维护。对已经建好的工程,要适时开展工程运行情况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发挥效益。子洲县驼耳巷乡刘家河水源蓄水池(六)强化工程管理管护和长效运行。针对全市农村供水工程重建轻管现象,市水利局出台了《榆林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县市区水利局落实“三项机制”、“三项责任”和水管员机制,明晰工程产权,落实工程管理管护主体,建立合理完善的水价收费机制,通过收取水费、各级地方财政和村集体补贴等方式,落实工程管护人员和经费,促进工程长效运行,充分发挥县级和乡镇党委政府、村集体、用水合作组织和广大受益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工程管护机制,加强工程管护。通过建立村规民约等方式,加强饮用水源保护,配套完善水质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加强水质检测,提高水质保障水平。各地水利、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水质改善措施,加强饮用水卫生监测、防病改水和饮水卫生宣传教育,改变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二、农村饮水安全现状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处,受益人口.94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4%;目前全市所有农村群众吃水难问题都已得到有效解决。其中: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4处,千人至万人集中供水工程处,千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处,供水能力11.7万m3/d,受益人口.32万人;分散供水工程处(以行政村为单位),受益人口50.62万人。建立了行业自控和卫生部门监控相结合的水质安全保障制度,千人规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都设有水质化验室;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按照年度检测计划,定期开展水质检测;全市形成了供水单位每天自检、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定期巡检、卫生疾控部门定期抽检的供水水质检测机制,确保了供水水质安全。三、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1.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年—年,全市完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4.49亿元(中央资金1.01亿元、省级资金4.12亿元、市县配套9.36亿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处,解决和改善了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榆阳区麻黄梁镇乔堡村乔界移民新村供水工程2.管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一是落实县级专管机构、管理办法、维护基金的“三个一”制度,着力解决工程建后“没人管”、“没法管”、“没钱管”的问题,通过培育典型,示范引领,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工程运行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均已组建农村饮水安全专管机构,出台了运行管理办法,建立了维修养护基金制度,制定了农村供水应急预案。“千吨万人”规模以上的供水工程全都组建了专业管理机构,其他供水工程也都落实了管理责任和管理人员。二是不断深化供水水价改革,健全水费征收规章制度,逐步推行“两部制”水价,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三是全市各个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检测中心具备42项检测能力,率先形成了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定期对区域内所有饮水工程进行水质检测,对取水、制水、供水进行全过程监控,确保了群众饮水安全达标。规模以上工程水源地,由生态环境局明确保护范围,划定保护区域,插标亮界,设置隔离防护围栏,有条件的设立视频监控系统,从源头上保证了水质安全。四是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了群众的身心健康,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是真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为保障农村居民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成效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了群众的身心健康,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时也拉近了党群关系,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是真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一)降低了水介疾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前,农村供水普遍缺乏水处理设施和消毒措施,饮水水质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使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氟中毒、肠道病感染、菌痢等发病率较高。经过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工作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极大的减少了这些水介疾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减少了医药费支出,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二)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群众收益。榆林市地处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普遍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缺水季节群众往往要到较远的地方取水或买水,占用大量的劳力。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后,解放了劳动力,专心用于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同时也减少买水支出。(三)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了村容村貌。饮水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部分农户的家庭养殖业和庭院经济发展,尤其是丘陵沟壑区群众,变化尤为明显。(四)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使广大农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特别是群众认为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对群众的疾苦没有视而不见,而是放在心上,积极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基层干部也借此机会实现了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愿望,使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党员干部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推行一些新举措,也被广大群众积极接受并很好的开展起来,党的政策、政令也因此施行的更加畅通,用老百姓的话说:“共产党这件事办到我们心坎里了,这是一件积德的事啊。”这充分体现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是党群关系不断延伸发展的阶梯,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五、采取的主要措施围绕目标任务,及早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督查督办,力促建设进度,采取非常规措施,全力打好攻坚战,推进工程建设管理,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提前兑现了市水利局的硬承诺。(1)高位推动,落实责任。一是市委、市政府继续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今年全市工作重点,在年初作出详细安排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和行政推动。二是切实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县市区政府逐级签订责任书,公示市县镇三级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人名单,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把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作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绩效考核和责任制的刚性约束。三是市水利局主要领导同志多次调研检查,专题研究协调解决问题,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2)抓早动快,超前部署。一是按照农村饮水工程当年下达投资、当年建成通水的要求,省市县三级联动,提前完成建设项目前期审批。二是在全市会议召开后,市水务局会后再动员、再部署,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三是加快工作节奏,尽早下达投资计划,提前完善施工方案、环境评价等工作,赢得了有效时间,促进了工程建设进度。子洲县马蹄沟镇栗家沟村水源勘探现场(3)规范建设,确保质量。一是严格执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施工标准、技术规范,“千吨万人”规模以上工程要严格落实“四制”,小型工程以县为单位组建统一的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实行统一管理。二是全面推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公示制度以及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工作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对工程施工、管材采购等开展民主监督。三是加强现场监理和质量监控,把好原材料进口关、设备采购关、施工质量关和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4)加强管护,安全供水。强力推动专管机构、管理办法和维修基金“三个一”措施落实,重点解决工程运行“没法管”、“没人管”、“没钱管”的问题,深化“两部制”水价改革,探索建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坚决杜绝水质污染事故,加大水源保护力度,划定水源保护区域,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坚持“抓两头、保中间”的做法,保证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安全达标。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建好管好用好工程,让广大群众喝上放心水。(5)超前谋划,巩固提升。总结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经验成效,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注重“补短板”“强基础”“保安全”,就农村供水工程前期设计、审批、投资计划编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下一年度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六、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成功经验及其典型案例(一)做法和经验
1.坚持政府主导,夯实责任合力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市水利局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出台了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行政督导检查,强势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各县市区水利主管部门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组织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强化目标考核,落实配套资金,形成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快了饮水工程建设步伐,营造了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浓厚的舆论氛围,合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利益共享”的农村饮水工程资金筹措机制,形成中、省、市、县、群众和社会共同投资建设饮水工程局面,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在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步伐。3.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工程。根据榆林地域差异,坚持因地制宜,长远结合,利用有利的水资源和现有的工程设施条件,合理地确定工程的形式和规模。同时,全市紧密结合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实施项目优化整合战略,注重工程建设标准,大力发展区域集中供水,同时,充分利用城乡供水统管优势,扩大农村居民安全用水范围,通过延伸县城供水管网,辐射解决周边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实现了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一体化目标。目前,以集中供水工程为骨架、分散饮水工程为补充的全市村镇供水安全网络基本建成,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大幅增加,农村供水入户率达到96.4%。4.严格建设管理,促进项目实施和工程质量。各县市区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和有关技术标准、规程,对千吨万人规模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严格执行“四制”,规模以下的小型项目采取“一县一法人”、打捆招投标和巡回监理的方式,切实落实由政府主导的质量监督工作机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施工;对于农户自建、自用、自管的零散工程,切实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实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公示制,认真落实用水户全过程参与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积极推行材料设备第三方检测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通过加强进度控制、质量监督、资金监管、建设市场规范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建立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制度,落实用水户全过程参与机制,有效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快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竣工验收步伐,及时移交有关工程管理部门,投入运行尽早发挥工程效益。5.创新管理模式,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积极指导各县市区强化农村供水工程建后运行管理,实现工程的良性运行。针对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线长、管理难度大的实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市水务局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省水利厅工作要求,推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三个一”模式,要求各县市区以政府名义出台一部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内容和要求,一个办法管到底,解决“没法管”的问题;组建一个县级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机构,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职能“五落实”,一个机构统到底,解决“没人管”的问题;制定一个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基金提取和使用制度,由当地财政列支和水费计提两个渠道筹集,逐年积累,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一个制度用到底,解决“没钱管”的问题。(二)典型案例案例一:工程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佳县刘家山拓家俭村市是榆林市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位于佳县城西25公里处,辖拓家硷、南沟2个自然,该村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2公里,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枣林面积亩、坝地亩。全村总人口户人,党员26名,劳动力人,该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立地条件较差,地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常年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也限制了扶贫项目的落地投入。年,佳县水利局委托专业设计单位陕西山河水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对深度贫困村刘家山拓家硷村的供水工程进行了详细的勘察设计。考虑到该村大部分村民有自有井,而且村组道路和户户通道路为砖砌结构,入户管槽开挖回填须村民自行开挖,村民积极性不高等实际问题,方案采取了建设多处水源井集中供水点和部分集中自来水入户形式,共分为南沟、拓家硷村1#片区、拓家硷村2#片区3个片区,其中南沟片区建设内容为新建水源池两座,高位水池1座,机房1间,铺设DN50PE管m,铺设DN40PE管m,铺设DN32PE管10m,铺设DN25PE管m,闸阀井2座;拓家硷村1#片区建设内容为新建水源井6座、高位水池2座、井房4间、管线.6米;拓家硷村2#片区建设内容为新建高位水池1座、水源井4座、井房2间、管线米。该供水工程于年底建设完成并运行正常,水质化验报告指标全部合格,该村安全饮水全部达标。案例二:氟改水工作方面典型案例。靖边县宁条梁镇庙畔村因庙畔自然村而得名,驻地米家庄,位于靖边县城西40公里,镇政府东南2公里处,属红柳河西岸滩地区,年建社,年改为大队,年改为村民委员会,总土地面积为25.1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全村户籍人口为户人。庙畔村土地广袤、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村域内虽水资源充足,但可利用水资源十分匮乏,全村农村饮用水水源全部采用地下水,水质含氟量极高,根据年卫健部门出具的丰水期水质检测报告氟含量达2.9㎎/L,枯水期氟含量远高于此。为了解决宁条梁镇大滩村、西园则村两个计划退出村饮水安全问题,靖边县政府超前谋划,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实施了宁条梁镇“北水南调”供水工程,从宁条梁镇政府北的黄蒿塘村将优质沙漠地下水通过18公里主管网输送、四级加压泵站加压的方式解决了大滩村、西园则两个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退出问题。宁条梁镇“北水南调”供水工程项目设计初始,在主输送干管的输送能力上、供水规模上、供水区域受益人口上将庙畔村整村饮水型氟超标治理问题一并纳入该工程设计实施,当年将黄蒿塘村优质水源通过庙畔村原供水设施调配送入全村农户,通过水源置换的方式解决了该村饮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通过水源置换的方式解决该村饮用水水质问题后,随后在管护运行上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庙畔村原供水设施老化严重,管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按照饮水安全四项指标,水量保障能力脆弱,全村实现饮水“安全”仍有距离;二是整村缺乏计量装置,粗放式收缴水费村民怨声高且收缴难度大,宁条梁镇“北水南调”供水工程整体运行负荷费用过重,难以保障水厂正常运行费用。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年,靖边县争取省级专项资金万元,累计安排庙畔村.03万元用于改造老化供水设施,同时考虑安排计量装置,累计全村更换管网米,建主管道闸阀井5座,建入户闸阀井座,安装DN15智能水表块,维修水塔一座、水厂两处,目前,所有项目工程已全部完成建设内容并投入使用,庙畔村全村居民实现水质、水量双达标,全村居民有了较高的满足感、获得感。宁条梁镇庙畔村通过水源置换的方式解决该村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后,从根源上彻底为全市农村饮用水水质不合格问题树立了典型,指明了方向、滤清了思路。编辑:王微审核:刘利虹供稿:市扶贫办行业扶贫协调科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