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梅雨季节“城中看海”已是各大城市的一大“美景”,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让城市“呼吸自由”已是迫在眉睫,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
◎“城中海”图源网络
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据统计,过去几年我国累计超过多个城市出现过城市内涝现象,还有大量城市出现供水不足、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种种问题的出现预示着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城市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随之应运而生。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当城市里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造福人类。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海绵城市图源网络
2、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3、海绵城市的主要功能
海绵城市主要有渗、蓄、滞、净、用、排六大功能。
渗: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蓄: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循环。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内涝现象。这样就要求我们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的作用。
滞:其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可以通过微地形、林草等调节,减缓雨水汇集的速度,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滞”,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净: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把蓄起来的水,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比如可以养育湿地、浇灌绿地、洗车等。
排: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内涝的几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
海绵城市南京正在进行中年,南京即成为江苏省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着力开启海绵城市探索建设,与防洪排涝,城市景观紧密结合。“十三五”期间,南京市发布多部政策文件和技术导则、指南,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1、鼓楼创新广场打造生态型海绵建筑
南京鼓楼创新广场生态型海绵建筑位于清江路东侧的鼓楼创新广场,是鼓楼区海绵城市的示范项目。
◎示意图图源网络
项目特点:“海绵屋顶”,打造会“呼吸”的鼓楼。
实际应用:项目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并结合易涝点、景观方案、排水管线以及道路两侧地块现状,因地制宜,布置海绵设施。
◎鼓楼创新广场内部的旱溪图源网络
如今,在南京市鼓楼区,宜居街区、口袋公园、生态岸线等海绵体建设,不仅景色怡人,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积水、内涝、水体黑臭和休闲空间少等难题。
2、丁家庄保障房建设湿地型海绵社区
丁家庄二期保障房在年成为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片区,年丁家庄海绵城市试点被列入南京市“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程。
◎丁家庄保障房图源网络
项目特点:生态宜居保障房,“自主呼吸”消除内涝。
实际应用:丁家庄保障房片区共建设包括道路广场、河道整治、公园绿地、小区公建等在内的四大类共计38个海绵项目,其中道路11条、河道6条、公园绿地7个、小区公建14个,项目目前已基本建成。寅春路海绵湿地公园建设面积4.1万平方米,总蓄水量达到3.6万立方米,分为8个水系塘。公园的下游水系与涂家营沟河道交接处设置了雨水泵房,旱季通过上游补水满足景观水位需求,汛期则通过雨水泵房实现蓄水排水。
◎寅春路(瑞福大街)一侧旱溪图源网络
丁家庄保障房片区建成后,有效提高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也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在缓解城市内涝压力、解决寅春路铁路箱涵汛期淹水历史顽疾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放松身心的活动场所,让民众在锻炼休闲的同时了解海绵湿地、切身体会湿地公园建成对于日常生活的改变,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并解决了雨天出行的难题。
3、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
为相互学习和交流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先进经验与成果,为下阶段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引方向,形成正面示范效应。于3月5号组织召开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并对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01系统思考、重点突破
各区以1—2个排水分区为试点,系统梳理和排定试点区域在“十四五”期间的建设项目,统一进行片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计,逐步完善片区内海绵城市监测系统,积极推进老城区海绵化改造,力争在今年年底各区都能打造出1—2个老城区海绵化改造样板工程;
02严格监管、全程管控
在方案审查和项目现场管理环节,要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指标复核和现场检查,确保海绵指标和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作为汇水服务面积最大的公园绿地项目,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03建立健全管养机制
明确属地内各类项目海绵城市运营维护、监督管理的责任主体和管养标准,改变海绵城市建设中传统的“重施工、轻养护”观念,积极培养专业的管养团队;
04加快建设智慧海绵管理系统
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定量化绩效评价与考核提供长期在线监测数据和计算依据,解决海绵城市约束性指标无法量化和实时监测的困难。
目前,南京已基本实现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年,将完成80%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海绵城市城市未来新方向海绵城市建设尽管在我国已经起步,但是建设海绵城市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当前实践经验上,长时间的积极探索,才能日趋完善。在未来,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除了设计、规划之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01引入弹性城市与垂直园林设计理念
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及时、准确的影响灾害并能够从灾害中恢复,将自然灾害对公共安全及经济损失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建设理念。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弹性城市就是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多次利用,以此解决水危机。如果一旦建设起来了,每利用一次就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水资源,如果通过建设反渗透技术,就可以达到水资源的N次利用,这样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就可以解决,实现了“水资源的弹性”发展。其次,要引入垂直园林设计理念。这种理念要求将中水与雨水在建筑中得到充分利用,将园林搬到建筑上,使得建筑整体呈现海绵状态,雨水吸收后利用,中水回收后利用,排到自然界的污水几乎为零所有的雨水营养素均在建筑内循环完毕。
02做好海绵城市(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工作
海绵建筑推而广之就是海绵社区。快速城镇化到来之前,我国许多地方曾经有过良好的城市水景观被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代城市规划师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回归社区魅力,增加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由下而上的再设计,将社区水的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合,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开展海绵社区建设。
033、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碳排放测算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减少碳排放,因此可在建设过程中引入碳排放测算机制。如果把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引发的碳减排拿到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变成现金,则可以有效减少项目的投资,形成稳定持久的投资回报,可以扩大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
04加快建设智慧海绵管理系统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难以监控的变量变得容易起来。在未来,智慧排水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智能排水与雨水收集,可以实现智能化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
“海绵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必然方向。与此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还有一些问题制约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我们不仅要在当前建设中尝试解决各种难点问题,也要摸索符合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不能因为初期阶段的建设并未达到整个城市雨水最终处理的要求就对其进行全盘否定,不要根据当前一场暴雨的影响否定日后尚待完善的雨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的许多方面我们迈出的绝对不是第一步,但也更不会是最后一步。
海绵城市创新性地推动着绿色建筑建设和低碳城市发展,在解决城市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声明:本文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南京高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享有在法律范围内的解释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